莲蓬的2020“垃圾日记”-社区垃圾分类篇
NOTICE
2020年,莲蓬的“垃圾日记”进入第七年。在这特殊的一年,疫情带来许多垃圾问题,而北京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,作为社区志愿者的莲蓬也有很多观察。
因此,今年字数超长的“垃圾日记”分为两篇:《日常垃圾减量篇》和《社区垃圾分类篇》。
今天,就跟小编一起看看莲蓬的2020年,如何以一个居民的身份在社区里积极推进和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吧!
1月2日
今天新闻说,新版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五一就要开始实施了,相关部门负责人“给市民吃下定心丸”,表示“不会撤桶撤站,也不强迫定时定点”。
但拿到这颗“定心丸”,我这位市民却更加心慌。道理显而易见,小区里处处都是垃圾桶且随时随地可以扔,这样必然无法监督;无监督,就无法实现全民分类。
垃圾分类必须全民参与,必须投入人力去动员监督,否则注定是没前途的。五一之后会怎么样呢?拭目以待。
1月30日
疫情凶猛,口罩使用量暴增。有朋友问:用过的口罩扔哪个垃圾桶?有害垃圾?其他垃圾?医疗废物?查了一下,一般来说,医院里的废弃口罩应该扔在医疗废物黄色桶,普通人日常使用的口罩则扔其他垃圾桶,不要扔在红色的有害垃圾桶,因为有害垃圾桶主要收集灯管、电池、过期药品等,通常几个月攒够数量才找相关机构运走。
但疫情爆发期,口罩扔在其他垃圾桶,隐患很大。我跟居委会反映了此事,请他们问问上级有没有相关对策。很快,贴着“废弃口罩”的专项垃圾桶就出现在小区里了。居委会说,会有专人消杀、清运。太好了!
后记:废弃口罩桶里,分类准确率很高,邻居们都非常配合。
1月31日
借着“废弃口罩垃圾桶”的宣传机会,我也顺便向邻居们推广一下厨余分类。
我们小区从2010年开始就是垃圾分类试点小区,但十年来,只有保洁员负责二次分拣,徒手从混合垃圾中拣出厨余,每周两次交给市政厨余车,以完成上级考核,而物业和居委会并没有动员居民分类。据保洁员估算,主动参与厨余分类的住户不到5%。
我曾帮保洁员设计过居民倡导标语,拿给物业和居委会看,但都没有下文,物业甚至要求保洁员不许动员居民,因为“你拿着工资,凭什么麻烦居民去分类”。
昨天,我把全小区6个院子的厨余桶位置都拍了照,写了详细介绍发在刚因疫情而组建的6个居民微信群里,很快有几位居民表示愿意配合,但更多人不出声,居委会也没人响应我的倡导,估计并没看到。物业工作人员则没进群。
可以理解,现在大家都忙着抗疫,没有人力关注垃圾。而且很明显,只要垃圾分类没有强制、任务没派到基层,就不会有什么根本改变。所以,盼望着盼望着,5月1号赶紧来吧!
4月29日
马上就到五一了,我去居委会询问垃圾分类的事,工作人员说上级还没发通知,并说垃圾分类的责任方是物业,居委会只是帮忙的身份;而且人力都在防疫岗上值班,抽不出人手了;还说等疫情过去了,区里可能会请外包公司来负责垃圾分类。
我又去问物业,他们也说没接到通知,还不知道要怎么弄。
5月1日
新版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施行第一天。昨晚居委会在群里通知今天上午9:30小区运动场发宣传资料,我有点事耽搁了半个多小时,没赶上,便去居委会领了一份。我问咱们小区具体要怎么执行,工作人员说还在等通知。
其实最好的宣传方式是入户一对一宣传,但疫情期间无法实现。如果微信群里有具体执行方法的宣传就好了。
5月8日
小区今天下午突然“撤桶并站”了。全小区6个院子,每个院子4-6座板楼,原来楼门口的桶全撤了,在临近院子出入口的位置集中设一组垃圾桶。
居委会和物业在每个单元门口张贴了通知,但光线不足,居民未必注意得到。于是我跑去居委会,请他们今晚务必在6个微信群里说一声,否则大家找不到垃圾桶,扔在原处,就热闹了。
但等到很晚,他们也没在群里说话。大概忙忘了吧。
倒是C院有个居民看到通知后犀利地提出意见:“上级要求垃圾分类没问题,但是是哪个上级要求的减少垃圾桶?什么部门,什么文件?垃圾桶减少了,增加了业主的困难!物业的说明一下?”
好半天没有负责人回答,我就自告奋勇向他解释:“我猜未来会有志愿者在桶边值守,指导监督居民分类投放。如果每个楼门外一组桶,势必需要大量志愿者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就像上海、深圳等地,都在把塔楼每层的桶撤掉,统一在一楼扔垃圾,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监督。所以撤桶是大势所趋。好在咱们小区是‘组团式住宅区’,大家每天出小区都必然经过这组垃圾桶,不会因为绕远耽误工夫。”
发完这一段话,我等了一会儿,对方没再说话。
第二天又记:居委会工作人员在群里转发了两个垃圾分类宣传视频,很长。但没正面回应昨晚居民的提问。
三天后又记:令我惊讶的是,撤桶这么大的事,全小区一千多户居民,只有一个人在微信群里抗议,且我解释之后他就不说话了。我原以为,没经过居民讨论就这样毫无预警突然撤桶,会引发大家大规模反对。结果呢,大家接受度看起来还可以?
两周后又记:还是有居民反对的……容后再表。
5月9日
在小区里转了转,果然有很多居民不知道撤桶的事,垃圾仍然扔在原来摆桶的地方,保洁员只能一袋袋去捡,更别提监督分类了。我向各院的保洁员建议,在群里提醒一下居民吧,但除了C院的牛师傅,其他保洁员都不敢在群里说话。
于是,保洁员不敢说、居委会忙不过来没人说(偶尔发个市里的宣传链接,但不提自己小区具体怎样执行)、物业根本不进群,所以还是我絮絮叨叨在6个群里提醒:
“大家注意啦,各楼门口的垃圾桶撤掉了,统一挪到X院入口正对着的三角地,设置了四分类垃圾桶。这次是全市垃圾分类的新要求,撤桶并站。所以大家记得去三角地分类投放,别扔在原来的位置,否则保洁员就惨了。注意,北京市要求厨余垃圾去掉袋子投放,也就是说,绿色桶里是纯厨余(果皮菜叶之类的),塑料袋要扔在其他垃圾桶里。”
5月10日
我们院子的保洁员说,小区外的垃圾楼禁止厨余垃圾进入了。也就是说,保洁员拉过去的其他垃圾,只要混有厨余,垃圾楼就要拒收。这真是倒逼啊!于是现在压力都在保洁员身上了。
保洁员又说,过些日子可能要搞定时投放,每天早晚各两个小时可以扔厨余。
我问她,规定之外的时间呢?桶仍然摆在那里?
她说对啊,桶放在那里就拦不住居民投放,如果把桶锁上或撤走,居民也会扔地下,观感反而更加脏乱差。
发愁啊。
晚上我又跟她聊天,她说下午街道领导来小区检查,于是居委会赶紧把疫情防控的值班人员调回来站桶前值班。
可见现在最缺人手。居委会没人力管垃圾分类,需要赶紧组建志愿者队伍。
保洁员说她现在从早5点到晚22点,一整天都盯着桶,逢人就讲一遍怎么分类,都没时间做本职的保洁工作,但稍离开一会儿就乱了。
每个院只有一位保洁员,有时候他们的家人会帮忙盯班,而家人是没有工资的。这样干下去,肯定坚持不了。
我跟保洁员说,晚饭时间我可以来值班,换她去吃个饭。
5月12日
好消息!居委会开始招募志愿者了!微信群里发了招募通知。
惊喜之余,我想起来,4月29号居委会还说他们不管垃圾分类、等疫情过去了区里会请外包公司。但这才几天,物业就撤桶并站了,居委会也急着招志愿者了。看这架势,如果做得好,没等外包公司入驻,小区垃圾分类已经能达到较好水平了。到那时,还引入不引入外包公司?是不是“物业+居委会+志愿者”就够了。
5月13日
今天跟居委会一位干事聊垃圾分类的推进,他说:“撤桶啊定时啊,这些事由居委会定好规则,通知大家照规矩执行就可以了;千万别事先征求居民意见。事实证明,强制执行效率最高,人多嘴杂反而办不成事。”
哦,这个嘛,可以讨论,见仁见智。
5月17日
今天我带社区小朋友学习垃圾分类,玩儿了游戏,居委会邀请孩子们来当桶前值守的志愿者(小学生需要家长陪同)。
同时居委会给社区志愿者(主要是老年人)也做了培训。虽然人手紧张,总算有人可用了,也有排班时间表了。我每周值班三次,每次两小时。儿子也是。
5月18日
这几天傍晚我在垃圾桶前指导居民。大家态度普遍很好,有不会分的,我讲一讲,也不强制要求他必须现场分拣,只告诉他“明天按规定分类”就可以了。
完全不配合的只遇见过两位,一位是听不懂口音的中年女子,扔下垃圾袋就跑,我想了想,可能是做饭的小时工着急赶去另一家上班,于是我在群里提醒居民,要叮嘱保姆和小时工配合垃圾分类。
天黑之后看不清垃圾桶,不知何时能安一盏灯。我把户外用的头灯戴脑袋上,好酷。
5月19日
E院微信群有人问:“如果买可降解垃圾袋,可否不解开袋子把厨余倒出来?袋子和厨余能一起降解吧?”
没有工作人员解答,还是我来答:“目前国内常见的可降解塑料袋并不能跟厨余同步降解,一旦进入厨余处理设备反而影响处理效果。更重要的是,大家难以分辨塑料袋是否可降解,我扔一个可降解,别人看到就可能扔一个普通塑料袋,保洁员不能挑出来一个个查看,这样就乱套了。所以还是统一破袋、规范操作,整体效果最好。”
这几天值守垃圾桶,有居民嫌“破袋”会把手弄脏。我们听说上海有些社区配备了洗手池洗手液,但目前我们物业肯定没钱搞基建。所以我因陋就简,用喷壶装了清水,给每位破袋投放厨余的居民“嗞一嗞”。大家冲冲手,就很开心。
5月20日
C院的保洁员牛师傅在小区工作了十多年,资格老,敢说话。这几天,还是有居民把垃圾扔在原来垃圾桶的位置,牛师傅就拍照发到群里。有的快递和外卖包装贴着住户门牌号和姓名,牛师傅也毫不客气地拍照公示,不怕得罪人。
其他院的保洁员大都是“服务型”,没有这么厉害的。
我观察,保洁员只要愿意与居民交流,无论C院的强势,还是D院的温柔,居民分类参与率都在稳步提升。而提升较慢的E院,保洁员的普通话不行,我跟他聊天费死劲了。他羞于跟居民交流,居民配合度也就比较低。
有趣的是,每个院居民整体风格差异巨大。C院E院人员构成复杂,中青年多,投放垃圾时不配合的比例较高,需要严格督促;同时微信群活跃(经常有提意见的发牢骚的),对于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,经常有人拍照上传公开批评。而D院多是某单位退休职工,熟人社会,老年人占多数,微信群极为安静(偶有发节日祝福帖的),主动垃圾分类比例更高。
5月23日
小区自从5月8日撤桶并站,每个小院只保留一个垃圾分类站点,居民参与率越来越高。我们F院住户最少,厨余分出量从之前的每周2桶增加到每周10桶左右。
可是昨天突然有上级检查,说垃圾站的数量不够,勒令每个院增加到2-3个站点,并指定了站点位置。但保洁员只有一个人,志愿者还没招到,根本守不过来,而且小号的厨余桶(120升)数量不够,就乱套了。
例如C院,增设的站点与原站点相距不到十米,但中间隔着一个自行车棚,导致保洁员无法同时监督两边。本来一个站点够用,大家也逐渐养成了习惯,这样增设有何意义?
保洁员、物业和居委会都不乐意,却也没办法。我问,到底是哪里的检查队,街道的还是区里的,他们说,隔三差五有人来检查,分不清谁是谁。
于是我打12345,要求街道城管来实地勘察、收回成命。
5月24日
今天街道的人给我打电话,也没说明白到底谁下的命令增设站点。
我跟他说,既然要讲因地制宜,那么最有发言权的不是上级突然来检查的人,而是社区里真正干活的保洁员、分拣员、志愿者。你们连我们每个院子的地形都搞不清呢,也不了解我们近段时间的工作进展,怎么就能随便指定个位置让加桶!
他说,过两天来看一看。
我现在的身份是义务帮忙的居民志愿者,“地位”比较高,所以还能跟街道的人辩一辩。居委会、物业、保洁员,几乎无法提出反对声音,只能按要求整改,然后背地里抱怨。
5月27日
街道来人了,大家一起看了小区的垃圾桶设置,确定我是对的——所谓“按户数设桶”,保证的应该是桶的数量,而不是增设点位。也就是,应该在集中的站点多布置垃圾桶,以免垃圾满溢。
街道工作人员说他回去跟领导汇报,争取把增加的点位再撤掉、桶合并到一起。
最后,大家还是不知道上次来检查、发布命令的,到底是哪个部门。
5月28日
今天,新增的垃圾分类站点终于撤掉了。保洁员很开心。
但我去居委会,却听到工作人员发牢骚:“12345又来投诉的了!上礼拜有孙子举报桶太多,今天又有孙子举报桶太少。让他俩先打一架!”嘿嘿,他不认识我,不知道“举报桶太多的孙子”正在他身后。
“举报桶太少”是怎么回事呢?我悄悄去问书记,他说正好,咱一起给那位投诉的居民打个电话吧。电话开免提,对面是一位中年男子,家住E院。
居民:撤了桶,扔垃圾要走很远(注:大约40米),我家老人年纪很大,摔了跟头谁来赔?
主任:您家只有老人在家吗?
居民:我有时候不住这边。只有老人。
主任:您家老人身体怎么样?能自己下楼吗?如果是有困难的独居老人和残疾人,居委会可以安排志愿者每天帮忙扔垃圾。
我:对对对,我们邻居可以帮忙。
居民:不用!我家老人自己能下楼。
主任:如果下楼没问题,从楼梯口到垃圾分类站,只有几十米的平路,一步台阶都没有。
居民:平路就不会摔跟头吗?下雪天呢?下雨天呢?万一摔了你们赔吗?
主任:如果您家有需要,我们可以登记,雨雪天气派专人去您家帮忙。除了扔垃圾,如果需要代买东西,我们也可以派志愿者。
居民:用不着。我就要求把我家楼下的垃圾桶摆回去!
主任:这肯定是不符合规定的。按照市里最新规定,咱们E院只需要设置1处固定桶站,服务半径不超过70m。您看,您家想加一组桶,别人家也想加一组,人人都想加,那肯定达不到市里“撤桶并站”的要求了嘛。先生,您家如果真有困难,我们可以派专人帮忙。
居民:我家没困难。我是替别人家的老人投诉你们!
主任:可是别人家老人并没有反对撤桶啊。
居民:你怎么知道没人反对?他们就是不敢说出来。我替他们投诉!
主任:您看,现在每个垃圾分类站点每天需要两位志愿者,早上晚上分别值班,如果再增加点位,志愿者人数就要翻倍。我们实在没有那么多人手。
居民:那是你们的事。
……
主任:(讲解北京市垃圾分类政策,BALABALA……)
居民:我现在住在XX的另一套房,我们这边怎么没要求分类?
主任:北京各区各街道,垃圾分类的启动有快有慢,估计您那边很快也要开始了。
居民:我们物业肯定不会撤桶!你们老破小区,反而爱搞这些虚头巴脑!就折腾吧,看谁听你们的!
主任:其实只要开始要求分类,大部分居民都很配合。
我:对对对,咱们小区这个月进步很明显。
居民:我就不信,北京垃圾分类能坚持得下去!就热闹这么一阵子,早晚得停。
……
挂了电话,主任满脸无奈:“最近打12345投诉的越来越多了。”
唉,社区工作真不容易!
我观察,现在街道和居委会特别害怕居民的12345举报,因为他们接到举报必须马上回复,而且必须让举报的居民满意,无论对方提的要求合不合理。但,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。
5月29日
36号楼是当年的回迁楼,不归小区物业管理,有自己单独的物业。6个院子开始执行垃圾分类以来,只有回迁楼毫无动静。
今天在群里看到一个通知:“36号楼的垃圾由董师傅拉到垃圾站,集中由分拣员负责分类, 36号楼居民不用自己分类。”
哟,这种直接宣布“居民不用自己分类”的,胆子真是大!够直率!
其实,抱有这种“宁可花钱雇人二次分拣,也不动员居民分类”的物业,在各地都很常见。我们小区在过去十年不就一直如此嘛。只是今年新政之下,如果不动员居民,物业的人力投入会非常大。
我很好奇,未来上级对社区垃圾分类的考核标准里,能不能区分“居民自己分类”和“专人二次分拣”呢?
5月30日
早上不到6点,我跟着保洁员跑到小区门口等市政厨余车。整整齐齐一排绿色厨余桶,里面分类做得真好。一桶一桶吊起来倒进厨余车,好有成就感。
环卫队临走时,发给保洁员一张海淀区的垃圾分类细则,要求按此标准执行。但全小区6个院,只给了这一张图,居委会和物业手里都没有。
我仔细看了看,海淀的细则比北京市公布的还详细些,某些垃圾跟北京市分类标准还有差别。于是按照这张图在群里发通知:
“请大家注意:以下垃圾不属于厨余,而是其他垃圾:玉米棒和玉米皮、粽子叶、大棒骨、扇贝壳、椰子壳、榴莲壳、核桃壳等硬质坚果壳。而花生壳瓜子壳虾壳蟹壳比较软,仍然是厨余。”
这里面,玉米皮、粽子叶北京以前没有详细规定,这次海淀细化了,确定不能放进厨余桶。我估计是因为,厨余处理的机器会被玉米皮、粽子叶缠绕损坏。
5月31日
今天碰到居委会一位领导,他一脑门子官司的样子,悄悄问我,北京这次分类能不能真的坚持下去。
因为又有居民抗议说:“北京没有强制定时定点、凭什么咱们小区撤桶?我亲戚住朝阳,人家小区根本不分类!”
这的确是个问题。关于撤桶(即定点投放),北京一直没有定论,也难怪居民有意见。
回想年初那颗“不撤桶撤站也不强迫定时定点”的“定心丸”,如果真吃下去了,现在就发现心不定了。
6月2日
天气越来越热,厨余比例攀升,再加上居民分类越来越好,绿色厨余桶开始不够用了。每天晚上,厨余桶堆得冒尖,居民只好把分好类的厨余整袋放在地上。
我们保洁员去找领导申请配新桶,但领导说没经费、凑合着吧。
不止厨余桶,其它配套设施物业也没钱建设,雨棚、照明灯、洗手池,全都没有。
站在物业公司角度看,垃圾分类肯定不是他们想干的工作,既赚不到钱,又搭人力物力,还成天有人来检查处罚。所以,怎样从制度设计上提高物业的垃圾分类主动性,是个需要相关部门考虑的大问题。
后记:过了一段时间,街道给我们小区的垃圾桶站配了雨棚、垃圾桶盖的提手,还有新的宣传指示牌。但洗手池还是没有,照明亮度还是不够。
6月3日
前几天,有志愿者给C院捐了一台旧饮水机,放在草地上,居民扔完厨余垃圾可以简单洗洗手。
其他几个院的保洁员觉得不错,也各自去废品站寻找废旧饮水机,再自己掏钱配个水桶,现在每个站点都能洗手了。(冬天不行,会冻。)我的小喷壶可以退役了。
后记:在附近几个小区又看到几种旧物改造的洗手装置,大部分也是保洁员和志愿者贡献脑洞、提供原材料。真是自力更生啊!
6月4日
每天早上环卫队来收厨余时,用铁钩子在桶里翻搅检查,今天从一个桶勾出一个塑料袋,被判定为不合格,拒收,于是全小区的厨余拉回去重新分类。
这倒逼机制好厉害。
但倒逼回来之后,怎样更有效地动员监督居民,是个难题。不能把压力都放在保洁员二次分拣上。
另外,垃圾楼对入站的其他垃圾也扩大了检查范围,拒收厨余、玻璃和塑料泡沫。保洁员很头疼:玻璃和泡沫的回收价格太低卖不掉,垃圾楼又拒收,难道砸自己手里?
后记:街道发了通知,玻璃和泡沫有专门的回收渠道了,不用担心分类之后没去处。这才是真正的“定心丸”。
6月6日
孩子学校发了一份《海淀区教育系统“小手拉大手 共建美丽家园”家校携手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承诺书》,家长和学生都要签名。
但愿这能起到作用。
据我观察,带着孩子一起扔垃圾的家长,普遍分类还不错。只有一位爸爸,嘴里说着“这袋不是厨余”、飞快扔进其他垃圾桶,我掀盖一看,明明袋子里掺杂着一半厨余。我告诉他明天要分开扔,他还不乐意,给我讲了半天垃圾分类太麻烦没有意义……孩子就站旁边听着。
说一个有趣现象吧:晚上扔垃圾的居民,男女比例基本相当;夫妻俩一起出来遛弯儿的,大都是男的拿着垃圾;男女各拿一部分垃圾的,厨余肯定在男人手里,无一例外。
6月10日
快到端午节,粽子上市了。志愿者每天跟大家解释粽子叶玉米棒大棒骨椰子壳不是厨余垃圾,一个一个地说,很辛苦。市里统一发放的垃圾分类指引手册还是不够详细,而对于官方微信小程序“垃圾分类宝典”,居民的疑问也很多。例如:
“废弃食用油脂”,固体油脂和液体油脂都算厨余吗?“调料”中的液体调料(酱油醋等)、牛奶、豆浆,也算厨余吗?
“火锅底料”也是问题。有居民端着一锅汤要倒进厨余桶,我请他端回家先把液体倒进下水道、固体再拿出来扔厨余桶。
因为目前在实际操作中,厨余垃圾桶无法接受液体。如果桶里都是汤汤水水,保洁员工作难度太大,居民也不愿意冒着“溅一身脏东西”的危险去扔厨余。
还有一些居民提出的问题,志愿者也解答不了,例如“垃圾分类宝典”显示,猪肘子是厨余垃圾,大棒骨是其他垃圾,但猪肘子包含大棒骨,这从逻辑上就解释不通。有居民拿来吃剩一半肉的猪肘子,算哪一类呢?难道要求他剔掉肉再分别扔?
还有,在海淀区的规则里,狗屎是其他垃圾,而北京市的“垃圾分类宝典”,狗屎是厨余。我觉得,狗屎作为易腐的有机物,虽然能跟厨余一起处理,但扔在社区厨余桶,对于后来扔垃圾的居民和保洁员分拣员都很不友好。询问上海的小伙伴,上海是建议把狗屎从马桶冲走,或包起来扔在“干垃圾”(即其他垃圾)。我觉得这从操作上比较合理、更人性化。
6月18日
傍晚下起小雨。垃圾分类桶站没有遮雨设施,我戴了个大斗笠去值班。斗笠+口罩+绿马甲+头灯+手持铁夹子,造型非常……!
6月20日
这几天,儿子独自值守垃圾桶的时间比较多。我嘱咐他几点注意事项:
1.万一遇见非常不配合的居民,讲道理也不听的,千万不可起冲突。别理他就好。(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。)
2.在居民提着垃圾走过来时,先观察并预判他是否已经分类。着重去指导在垃圾桶前犹豫的居民;对于明显已经熟练分类投放的居民,不要再唠叨分类的事,天天盯着人家会烦。
3.说话要注意语气态度,对长辈更要客气。指导时要有技巧,例如,厨余里掺了一张纸巾,要说,“您已经分得非常好了,下次记得纸巾不要混进去,就是满分了!”不要直愣愣地批评“这个这个分得不对”。对于完全没分类的居民,则可以说,“一开始是有一点麻烦,我现在教给您怎么分,明天您就可以在家分好了再扔出来。”
6月28日
老爸老妈也在他们小区担任垃圾分类志愿者。即使不在自己值班的时间段,老妈看到分类错误的居民,也会热心跑过去指导。
回想两年前,我督促她在家做分类时,她是多不情愿啊!还是大环境变了。
7月1日
居委会说,天气太热了,值守垃圾桶的志愿者大都是老年人,所以从今天开始,停止值班。
算起来,志愿者值班已经一个半月,这么长时间,监督效果应该已经达到了。
前些天物业给厨余桶桶盖安装了挂锁,意思是,非早晚规定的时间段不能投放。但保洁员没有真正执行,担心锁了桶大家就乱扔,最后还是要二次分拣,那还不如敞着盖,看看无人监督时能有多少人按规定分类。
情况比我预想的好,每次路过翻开盖子,里面总会混杂着几件其他垃圾(牛奶袋、保鲜膜、湿巾、茶叶包等),也有连塑料袋一起扔的厨余垃圾,但整体仍是厨余占了绝大多数,目测准确率在90%以上。
于是我在随手拣出这些其他垃圾的同时,也拍照发到群里,提醒居民注意。
如果全院能保持这个水平并进一步提升,我认为,就没有必要强制定时投放了。
7月28日
小区撤桶并站快三个月了,总还有不自觉或是不知情的居民把垃圾扔在原来摆垃圾桶的位置,即使挂了提示牌也杜绝不了。
今天C院在这些位置安装了座椅,既方便居民休息,也是一种提示:此处不再是垃圾投放处。
8月4日
我们小区的垃圾桶站设置本来是“1蓝+1绿+2灰”,目前大部分居民已经能准确投放厨余,且把纸箱瓶子等可回收物放进蓝桶。有害垃圾的红桶则要去D院扔。
前些天,小区突然把蓝桶撤了。1000多户的小区,只在D院保留了一组完整四分类的“分类驿站”。这是为什么?
居委会解释,按上级最新要求,我们小区只能设一个“分类驿站”,其他都是“固定桶站”,只能二分类。
工作人员在群里发了一份不知什么文件的截图,截图显示:二分类的“固定桶站”必须为厨余、其他两类,不能增设其他种类垃圾桶,否则视为不合格。
这也太教条了!有害垃圾产生几率低,还好说,但可回收物那么多,难道让居民步行300米去D院扔吗?
蓝桶撤掉之后,立刻有居民问:“哎?不用垃圾分类了吗?”
保洁员只好解释:“厨余还是要分的。纸箱瓶子您先放旁边,我来收拾。”
8月21日
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“蔚蓝地图”APP,开发了“垃圾分类随手拍”功能,用户可以拍照上传所在地的垃圾分类情况,形成“垃圾分类地图”。(也可以在支付宝“蔚蓝日历”参与随手拍。)
我先登记了自己小区,这些天又在周围几个社区转了转,发现各社区差距真大!有设施齐备、管理到位、接近完美的,也有脏乱差到令人发指的。我们小区算是中等偏上。
希望这份全民共同参与制作的地图,能督促各地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。
9月24日
最近垃圾楼开始拒收复合牛奶包(利乐包)了,说牛奶包算可回收物。
保洁员非常头疼!之前垃圾楼拒收玻璃、泡沫,后来街道给指定了回收渠道,攒多了就拉一趟。但牛奶包如果没清洗,存放两天就臭了。
我家今年上半年由于疫情,订的玻璃瓶牛奶无法送上门,所以消耗了许多利乐包牛奶,清洗之后都送给了收废品的。但是愿意这样做的居民还是太少了。
在居民普遍不清洗的情况下,即使保洁员二次分拣拣出利乐包,谁来清洗?怎么储存?怎样对接回收渠道?保洁员能不能有经济收益?这些需要整体规划,不能把压力都砸给保洁员啊。
后记:在垃圾楼“倒逼机制”下,保洁员每天徒手拣出居民扔的牛奶包,两天左右卖一次,不做清洗。我计划明年在业主群里加大宣传,请居民配合清洗。
10月20日
今天去街道办,询问垃圾“固定桶站”能否把可回收物蓝桶加回来。工作人员找出《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(2020年版)》,跟上次群里的截图不一样,这份文件显示:“固定桶站主要设置厨余垃圾、其他垃圾收集容器,也可设置四品类生活垃圾收集容器。”
我很高兴:“也就是说,可以恢复蓝桶了?”
工作人员摇头:“只恢复蓝桶不行,要加,就必须四个桶都配齐。”
“但红桶使用率太低,我们桶站面积小,只能摆得下四个桶,加了红桶就必须减少一个灰桶,这太不实用了。”一旦灰桶减少,其他垃圾很容易装满了溢出来,保洁员又该挨罚了。
我又想出个主意:“能不能加一个小号的红桶?我可以买一个带盖子的小红桶贴上分类标志。”四大一小,勉强挤得下。
“不行。所有桶必须一样大。”
“但是大红桶一年也装不满!”
“那没办法。这是规定。或者二分类,或者四分类,绝不能三分类。”
这时来了一位领导,他说:“能卖钱的东西,无论扔在哪儿都能被人捡走,所以设不设蓝桶没所谓嘛。”
这我不能赞同。我们小区的经验证明,设置蓝桶是一种引导,会有很多居民主动投放可回收物,保洁员再整理也就容易得多。而且,“居民主动分类”和“保洁员二次分拣”,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但说来说去,蓝桶还是加不回去。
11月12日
听说市城管委领导今天值守12345市民热线,我便趁机提出迫切要求:允许社区垃圾分类桶设置得更灵活!我描述了本小区居民盼望增加可回收物蓝桶的要求,并给出具体理由。但愿此次能解决!
后记:两周后收到正式答复,仍然是根据上次那个文件:“或者二分类,或者四分类,不允许三分类。”回答我的其实还是街道的工作人员。于是,蓝桶还是加不回去。
12月2日
小区垃圾分类桶站新安装了一个“智能语音宣传杆”,只要有人路过,它就播放录音:“环境关系你我他,垃圾分类靠大家。四色箱桶并排放,分门别类是关键。可回收物投蓝色桶,有害垃圾投红色桶,厨余垃圾投绿色桶,其他垃圾投灰色桶。”
我问保洁员这有用吗,她嘿嘿笑,说,扰民。
对于不会分类或不想分类的居民,这个电子提示器的确起不到什么作用。
更别扭的是,我们这里只有1绿3灰,没有蓝与红。
12月23日
好久没去36号回迁楼了,今天遛弯过去看看,发现他们的物业已经设立了四分类垃圾桶,也贴了分类标志,但厨余桶里明显是混着扔的。看来他们主要还是靠专人二次分拣,而上级检查也没有查到这座角落里的楼。
年
回
终
顾
我们小区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,就实现了厨余分类率从不到5%到超过90%的飞速提高,虽然过程有些曲折,但各方合力,总体效果是超出预期的。
明年,在可回收物方面可以做更多努力。而有害垃圾,社区攒了大半年之后,能否顺利运去专业的处理厂,尚需跟进观察。
明天将发布莲蓬的2020“垃圾日记”-日常垃圾减量篇,敬请期待!
莲蓬的往年日记